简便的捏脊疗法

  捏脊疗法是指医者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的挠侧面,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之手法。具有调和阴阳、养阴清热、调理脏腑、祛滞消积之功效。

  晋代葛洪《肘后备急方·治卒腹痛方》有“拈取其脊骨皮,深取痛引之,从龟尾至顶乃止,未愈更为之”的描述。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,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。

 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、足太阳膀胱经。由于督脉总督诸阳,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,“迫藏近背”,与脏腑密切相关,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、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。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: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、血浆蛋白、血清淀粉酶指数,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。

  所谓介质,实际上是在捏脊时施用于体表的物质。如粉剂、油剂、膏剂等。应用介质不但可以加强手法的作用,提高疗效,而且还可以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,并且通过渗透到皮肤对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

  1.葱姜水 性味辛温,有通阳解表、温中行气作用。适用于风寒所致感冒、头痛及寒凝气滞所致的脘腹疼痛。

  2.酒精 性味辛甘温,有散寒通络、开窍通滞作用,发烧者可降温。适于寒证、瘀证及小儿退烧时用。

  3.薄荷水 性味辛凉,有散风退热、解毒通表、清凉祛暑作用。适于治疗一切热证,尤其是夏天时使用,可解风热邪毒。

  4.鸡蛋清 性味甘咸平,有补益脾胃、润泽肌肤、除烦退热、豁痰开窍、消肿止痛之效。适于牙肿齿痛、腮腺炎、疳积等病。

  5. 麻油 性味甘淡微温,有祛风清热、和血补虚、润燥健脾之效。多用于小儿疳积、脾胃虚弱、肌肤无华等症。

  6.滑石粉 性味甘寒,具有清热除湿、防损止痒、润滑肌肤作用。多用于夏季推拿及皮肤娇嫩的患儿。

  7.红花油 性味辛温,具有活血祛风、通络止痛之效。多用于风寒湿痹证。

  操作时,患者俯卧。医者立于旁侧,用双手食指中节挠侧向前下方推按,同时双手拇指捏拿起皮肤。从下腰部沿后正中线向头颈部徐徐捏拿上移,边捏边放边上提至大椎穴处,一般反复3~5次。要求着力轻柔、均匀、灵活、连贯,使患者易于接受,该手法也可医者双手手心向下,轻放于施术部位,以食指、拇指的对指作捏拿起皮肤,完成捏脊动作。

  捏脊疗法有疏通经络、调整阴阳、促进气血运行、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。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。临床常用于治疗:

  小儿适应症:小儿疳积、消化不良、厌食、腹泻、呕吐、便秘、咳嗽、夜啼等症。

  成人适应症:胃脘痛、胃下垂、呕吐、失眠、妇女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逆经、排尿功能异常、不孕、亏血等虚寒性质的一类疾病。

  脊椎部皮肤破损,手法可以引起局部出血、感染加重者。患有疔肿、皮肤病者如湿疹、牛皮癣等可使皮肤感染扩散,不可使用本疗法。有椎体肿瘤、结核、骨折、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者,不宜使用本疗法。急腹症需手术及孕期妇女不宜本治疗,否则会加重病情或流产。极度疲劳、饥饿或饱餐后半小时内,严重的心脏病、急性传染病禁用或慎用捏脊疗法。

  注意事项:

  1.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,饭后不宜立即捏拿,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。

  2.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,手法宜轻柔。

  3.术者要注意检查病情,明确诊断,确定治疗方案,治疗时要集中注意力。若是小儿患者,要态度和蔼、温柔,使其不产生畏惧感,防止哭闹。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,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,以3~5分钟为宜。

  4.在应用此法时,可配合刺四缝、药物、针刺、敷脐等疗法,以提高疗效。

  5.患者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,要吃易于消化的食物,禁食过酸、过甜、油腻之物,以及芸豆、螃蟹等易至腹胀呕吐之食物。如果是哺乳期小儿,亦不应食用上述食物。

辽宁中医药大学 杨连生

转自网络


文章来自: 本站原创
引用通告: 查看所有引用 | 我要引用此文章
Tags: 捏脊疗法 宝宝 小儿
相关日志: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数: 1571
发表评论
昵 称:
密 码: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.
内 容:
验证码: 验证码
选 项:
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,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,建议您注册帐号.
字数限制 0 字 | UBB代码 开启 | [img]标签 关闭